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FW] 如何處理憤怒的情緒


我完全不懂如何處理憤怒的情緒
 
我覺得,你的問題不完全是不懂『處理』憤怒,而是你還沒有靜下心來看你憤怒的組成物。
一個人的憤怒,會有一個投射的焦點,可能是人、事、物,而針對這個焦點,憤怒是一種『訴求』,它會是一種『渴望未被滿足』的傾訴,

無論訴求的對象是上天、家人、陌生人、你家的小狗……通常憤怒會伴隨著或多或少的不滿足,而重點是:你要去釐清你的訴求與不滿足在哪裡。


容易憤怒的人,常常是因為他不知道要用怎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不滿足,而這種人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害怕被拒絕』的人。因為害怕自己的訴求被拒絕,而用發怒的方式來表達,是"最不需要擔心被拒絕的方式"

你可以想像為:一個人民用請願、寫信等正規方式表達他的訴求都不被重視,到最後他害怕自己的訴求沒被聽到,所以只好用靜坐抗議、暴力抗爭的方式表達,最嚴重的甚至是到總統府前自焚....(小孩不要學,大人也不可以學...|||)

這種害怕被拒絕的人,通常表現出來的狀態是:有很多話想要說,卻表現得很沉默。而在他內心的矛盾拉扯,最容易宣洩的管道就是發脾氣。


然後,最糟糕的一點是:他們身處的環境,常常變成他們生氣、鬧脾氣的時候,家人才會理會他們的情緒,而平常沒事的時候,身旁的人不會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況。

可是往往只要他們懂得清楚的描述自己的情緒狀態、懂得講出自己的訴求時,『他們就不需要發怒了』。


我建議你的事情是,在你發怒的當下,或是事後,去回答以下檢核憤怒細節的問題:

 (1) 發生什麼了?
(2) 你說了什麼?
(3) 你表現出來的行為為何?
(4) 當時你感受到的情緒除了憤怒還有什麼?
(5) 你渴望別人聽見什麼?
(6) 你覺得別人如果做了哪些事,你的憤怒會減少一點?
(7) 當時有人(或你)陷入險境嗎?
(8) 別人如何反應?
(9) 別人對你的憤怒所採取的行為你滿意嗎?他怎麼做會更好?
(10) 憤怒有沒有對你的身體造成哪些生理的傷害?
(11) 憤怒有沒有對別人有身體會情緒上的傷害?
(12) 當天之後或隔天你的感受如何?
(13) 在你檢視你的行為之後,此時你的感受如何?
(14) 你覺得你的憤怒帶給了你什麼(優點、缺點……)
  
先試著去檢核你憤怒所包涵的情緒,與憤怒中所要傳達的訊息,然後好好想一想:對方有沒有接受到你要表達的訊息?有沒有知覺到你的情緒?你有沒有辦法用別的、不發怒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渴望與情緒?

"理解"了,再去談『處理』與『控制』會比較容易。

怒氣常常都源自於「對方做的事情不順自己的意」而來,而夫妻有不同的價值觀,所以一定會在做事的方式、對人的態度上有差異,因此要關注的點是在那個「尊重彼此的差異」上,從根本將怒氣解決掉。

我蠻喜歡一篇文章的:初念淺,轉念深
我喜歡講說要「理解對方的脈絡」,有很多時候你越是理解對方行動背後的理由,你就越能諒解對方。

我一個信奉天主教的老師,我們問她說為什麼同學沒寫作業沒交作業她都不生氣,她說:『如果你借用上帝的眼光來看人,祂看到的是每個人能成長多少、發的芽能長成什麼樣子』,而不是用""的角度來看人,斤斤計較每個人有多少罪、犯了多少錯。

這段話讓我很有感觸....

我發現我無法用打對方以外的方式表達我的不安。

應該這樣說,我們學習"情緒表達"這個課題時,教材不夠豐厚與多元,往往是,我們在某些狀況下表達某些情緒,然後這個情緒被增強或是被削弱,沒有人會建議我們說:這個時候你可以換怎樣的情緒來應對,大家都只是表現出"否定""接受"而已。

這會變成:當妳笑、溫柔的時候,妳會被接受,而「憤怒的妳」則不被對方接受。這種"有條件的接受"會使人有一種不被完整接納的感覺,於是妳可能會用憤怒來try,想要試著找一個"可以接受完整自己"的對象。

這很危險的一點在於:你變成用"發怒"來肯定『對方愛妳』,於是待在你身邊越久,就承受越多你的憤怒.....。為什麼你要給予愛妳的人以懲罰,而不是獎賞呢?


妳可以試試看類似"深深的擁抱"之類『強烈且有力的肢體接觸』,你感覺你"無法表達",實際上其實反過來說是你"無法接收",有些人的狀況是,發出去的訊息如果沒有經由"具力量"的身體動作做出來,他會沒辦法感覺自己的情緒訊息發送出去了。

我反而會猜測你是不是在生命早期,重要他人對妳的肢體接觸是缺乏且疏離的,所以你渴求的是重要他人的肢體接觸,但是普通的觸摸沒辦法讓你感受到安心、被保護,結果使得你需要強烈的肢體感受才能接收到"被關注"

所以可以嘗試強烈的觸覺經驗,來取代傷害對方的衝動。


暴力是一種溝通方式,雖然它很糟糕,但它的確是一種溝通方式。而為何暴力會成為一種『習慣』?實際上,其實它是一種心理能量缺乏時的『選擇』。

當我們精力充沛,準備好要去聽對方的聲音、能夠耐得住性子跟對方溝通的時候,我們會選擇我們所學習到"最佳的溝通模式"。而,當我們疲累、無法凝聚心神專心應對對方的時候,我們會選擇自己用起來最不費力的溝通方式。

如果從小就習慣暴力的方式最不費力:它迅速、立刻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訴求、能夠有效的從對方身上獲得自己要的對待……。那在最沒有能量的狀態下,它就變成了一種好選擇……

那麼,最直接擺脫暴力溝通的方式,就是盡量讓自己不要在疲累、缺乏心理能量的狀態下跟對方溝通事情。

 
妳可以清楚告訴對方妳很累,請對方讓你睡一下,將要談、要處理的事情押後,這樣可以避免把自己放在不對的狀態下溝通。


而且,好像你把"悲傷""憤怒"搞混了吧.....@@

試著在你被他觸怒的時候,向他說出「我很難過」這四個字看看.....
『你這樣講我,我很難過!!!』
用吼的也沒關係,試著看看這是不是你真實的情緒。

有很多人的難過都不會有人注意,他們不得不用憤怒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長期的情緒被忽視有可能會導致這樣的狀況。

變成說,需要重新學習"更清楚的分辨自己的情緒""清楚表達情緒"

妳現在的情緒已經有承接的對象了,試著用更精確的詞彙來表達內心的情緒。有一種方式是用情緒卡來挑選,核對自己目前的情緒是什麼。


這些情緒列表,你可以試著複選一下,哪些是你當下所具有的情緒:

1.怒氣高漲      2.焦慮        3.痛苦       4.煩燥        5.寂寞
6.挫折          7.憎恨        8.不耐煩     9.被拒絕      10.羞愧
11.不安         12.窒息       13.受傷      14.自卑       15.軟弱
16.悲傷         17.感覺失落   18.沮喪      19.憤恨不平   20.壓迫
21.厭惡         22.不願忍受   23.不滿      24.抵抗       25.被忽視
26.想釋放壓力   27.不適/不舒服

選出你當下有的情緒,然後清楚的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或許能取代發怒或是其他暴力相向的行為。

因為其他的感受會需要的是"被撫慰",而暴力不一樣,它不會被撫慰,所以內心的需求不會被滿足、平息。


只要有人攻擊這裏(妳不會控制情緒) 就可以讓我燃起強烈的自卑感

不會控制情緒是一個事實啊@@
就跟 蕭煌奇視力有問題,他是個有缺陷的人.....又怎樣?是拿這種事情來攻擊與傷害他人的人有問題吧.....()。有缺陷,是個事實,但那不影響到任何人生命的重量與價值吧?

可能你一直都沒有去面對跟處理自己的這個議題,所以越是逃避、就越容易因為這個點而
受傷、自卑。

[FW] 為什麼會哭?眼淚的真相…

哭泣顯示了一個人的脆弱

眼淚的內幕:為什麼有些人容易哭,有些人的眼淚不輕彈,又,如何處理這所有的眼淚?

它始於一個顫抖的嘴唇。 或是,眨眼的速度越來越快,讓眼淚不掉下來。

在你知道為什麼之前,你可能又哭了一次。

你也許是可以三秒落淚的愛哭鬼一員,更遑論是在這些時刻:婚禮、生日派對、孩子在學校的戲劇表演,或是人道社福團體公告又有多少可愛的狗狗需要新家時。
或者,你也許是那種已經不記得上次哭是什麼時候的人。

無論是哪種人,哭泣常在某些情況嗅出端倪:含淚的眼睛或從某個時間點或地方逃離而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因為你不想被某人看到你哭。

自制力很強的新英格蘭愛國者隊教練比爾貝利奇克,在宣布他的明星後衛Tedy Bruschi退休時掉下眼淚。 或者希拉蕊克林頓,在2008年總統競選人的節目預告上淚灑攝影棚。

足球教練和政治家在公眾場合哭可能反映了這社會更感性了一點。 但在落淚者面前和周圍的人可就尷尬了。

哭泣的背後隱藏了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這麼常哭或比別人容易哭?什麼是處理這些眼淚最好的方式?當時機不恰當的時候有沒有辦法不讓自己哭出來?比如說你的老闆回絕了加薪的要求。研究人員和治療師分享了他們對 ”哭” ,了解和困惑的部份。
為什麼會哭?

''為什麼''哭似乎是直接且顯而易見的:你很快樂,或者悲傷。 但,這太簡單了。
位於加州聖蒙尼卡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整形外科醫院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 Orthopaedic Hospital) 的心理學家,和Moonview治療中心臨床醫師,Stephen Sideroff博士說:「哭”是一種對某些感覺產生自然的情緒反應,通常是悲傷和受傷。 但後​​來的人也在其他情況和場合下哭。
[註] Moonview治療中心 (from維基百科)

他說,例如:「人看到美的事物時會哭。此時,我用”融化”這個詞。他們卸下了守衛、防備,讓內心自己的深處被攻陷。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 (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 at UCLA) 精神病學臨床助理教授Sideroff說:「哭也為情感上的目的服務。」「這是一個情感累積後的能量釋放。

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市總醫院 (Tampa General Hospital) 的神經心理學家Jodi DeLuca博士說:「它也可以是個生存機制。」「當你哭的時候,是你想說些什麼的一個信號。」除此之外,這可能也意味著你失意,不知所措,甚至只為了吸引某人注意,這種情況,DeLuca和其他研究人員叫它做哭的”Secondary gain'”。
[註] Secondary gain (from 維基百科)

最重要的是,哭可能有其生化目的。坦帕南佛羅里達大學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內一個專門研究”哭”的博士生Lauren Bylsma說:「”哭”,被相信能釋放壓力荷爾蒙或體內毒素。」

Bylsma說:「最後,哭有一個單純的社交功能。 它常常贏得那些看你哭泣的人的支持。有時候,哭泣可能是種手段,無論是邀一個朋友去逛街、要你老公或老婆同意來個豪華假期,或要你的小孩做完他們的數學作業,哭泣都是獲得你想要的東西的一種方式。」
誰最有可能哭出聲來?

大多數專家贊同,女人往往比男人哭得多。Sideroff說:「女人有更多哭泣的權力。」「某些程度上,它正在改變,但並不完全。它仍然被許多人,尤其是男性,作為一種弱點的象徵。」

專家說:「說到哭的習慣,整體來看,不同人們有著其一定頻率,有些人就是容易哭而某些人就是很少哭。」雖然性格扮演著重要角色,專家們仍不完全確定為什麼。Sideroff說:「在遇到某些可能使人哭泣的事情時,有些人就是容易哭,但其他人會忽略或不覺得膽怯。」

Sideroff說:「有歷史創傷的人哭得更多。」「如果他們還活在過去,這感覺尤其真實。」「如果你繼續回到過去的創傷或情感上的痛苦,它會產生更多傷痛的感覺。」

Bylsma說:「以報告看來,焦慮、外向和富同情心的女人,比較容易在哭的時候感到舒服。」這些研究結果都是發表在2008年的人格與個體差異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期刊 。

愛哭的好處?
人們常常提到哭是好的,因為他們哭過之後感覺更好了。

但,真的一直是這樣嗎?

Bylsma說:「通常,但並非總是。」 Bylsma在一項近 200名荷蘭女性的研究發現,大多數人說,他們哭過之後感覺更好了。但並不是每個人。「我們發現,比較容易憂鬱或焦躁的人,較有可能在哭過之後感覺更糟。」

她告訴WebMD:「實際的原因還不知道。」 有可能是因為那些憂鬱或焦躁的人不像其他人那樣,從哭泣得到好處。
面對哭泣

如果你不是一個超級會哭的人,但身邊往往圍繞著愛哭的人,可能會讓你覺得尷尬、無用,或者只是不舒服。 Sideroff說:「當一個人哭泣時,代表著他們的脆弱。」「我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當哭泣的人展現脆弱的時候,人們會因為這脆弱而感到不舒服。」「環境的親密程度正在改變。」他說:「在某些情況下,環境變得更親密會使其他人感到難受。」

那麼,當面對哭泣的人,你可以,或者說,你應該做什麼呢?這裡有四點建議:
  • Bylsma說:「請注意,如果你什麼也不做,你會使哭的人感覺更糟。」
  • 試著給予一些支持。這取決於實際情況還有你對這個人了解多少。Bylsma說:「所以擁抱某個不是很親密的人,可能並不恰當,若只是簡單地具同理心的傾聽,就適合多了。」
  • 不要以為你知道如何安慰他們。Sideroff說:「關係越不親密,越適合問他們應該如何給他們幫助和支持。」
  • 要知道,在一大群人面前大哭的人通常比在1.2個熟悉的人面前哭的人,感覺更難受。Bylsma發現:「即使那一大群是支持他們但不熟的人,也是如此。 」

忍住眼淚
有時候,只是不冷靜地任眼淚流下,舉例來說,當你心愛的人要接受某個醫療上的治療,或者你的老闆剛剛告訴你的完成某件任務的時間將被削減一半時,你會試圖戴起勇敢的面具,只是流淚。

該怎麼辦?Bylsma有這樣的建議:
  • 盡量延遲哭的感覺,但不完全取消。壓抑是不好的。
  • 原諒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然後放聲大哭。
  • 如果在某些你無法離開的情況下,把哭泣往後延並積極分散注意力來除去哭泣的感覺。這將取決於那個人還有當時的情況,可以去看一部有趣的影片。或如果你在醫生的辦公室裡,可以抓一本雜誌來讀讀。


不哭的缺點
太多的眼淚可能使身旁的人感到不舒服,但從來不哭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Sideroff說:「很多人基於種種理由忍住他們的眼淚,會去壓抑它。 其中一個後果就是我們自己感到有點緩和,但其實是抑制或根本不在意我們的內在感覺。在外表看來,這是抑鬱症。

他說:「好好地認識我們的情緒,無論是悲傷或疼痛。」 「感覺沒有好或壞,它是什麼就是什麼。」

DeLuca同意:「愛壓抑情緒,告訴自己不能哭,可能會危及他們的身體健康。」 她引用了英國的精神病學家Henry Maudsley說的一段話:「若悲傷沒有以眼淚當作發洩出口,可能會讓其他的器官哭泣。」



關於本文

文章來源:
Stephen Sideroff, PhD, staff psychologist, Santa Monica--UCLA & Orthopaedic Hospital; assistant clinical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 clinical director, Moonview Treatment Center, Santa Monica, Calif.
Lauren Bylsma, PhD student,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Tampa.
Jodi DeLuca, PhD, neuropsychologist, Tampa General Hospital.
Rottenberg,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ctober 2008, vol 45: pp 367-372.
Bylsma, L.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December 2008, vol 27: pp1165-1187.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You are what you act

If you are a fool, usually you will act like a fool, and people will treat you as a fool;
If you are not fool but act like a fool, people will still treat you as a fool.

Therefore, if you are not happy because others treat you as a fool, there mostly have 2 possibilities-

1. You act as a fool but you do not discover
In other people's eyes, you are what you act.
You may claim "image" in other's eyes may not be real, same as "image" in the mirror.
However, image come from the main body, that is YOU.
Actually, other people do not have any responsibility to identify whether your image could truly represent you.

Therefore, to "solve this problem", an "active monitor" is needed to find what act make people think you are a fool. Then, of course, get rid of such act.

2. You are really a fool but you refuse to accept

Then you should improve your thinking skill, problem solving skill, knowledge, etc, so you are not a fool anymore.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FW] Coconut principle

What’s a better thing to do than the occasional lying on the sofa and watching your favourite movie?

“Stop it!”

“You stop it first!!”

That’s the last thing I would want to hear. My two daughters were having a really heated argument in their bedroom. And it sounded like a really heated argument. The moment right before someone was going to fire a phaser.

Now, what should you do? Ignore and continue your favourite movie? Go inside and claim your sovereignty? Signal your spouse in the hope that you can delegate?

Well, with carefully administered eyesight, I knew that I was the one being delegated.

If I ignored, most likely the movie would be ruined any way. Claiming sovereignty, you know better than me that the next scene would be crying children, and potentially cold war for a couple of days more. Further delegation? You even thought about it!

I went into the kitchen, open the fridge. Took out a young coconut. Strolled towards their bedroom. Turned the knob. Cut an opening just enough for the coconut. Slid the coconut inside in the most discreet manner. Closed the door. In gist, low key approach.

Sitting back my comfortable body on the sofa, I smiled in a confident manner.

Within seconds, the bedroom turned silent. I heard a quiet opening of the door. My rear sight mirror informed me that my daughter sneaked out and slowly placed the coconut behind the sofa. “Surprise,” I turned around and they said to me. Of course we burst into laughter for the rest of the evening.
At times all we need is a coconut. But what is the coconut?

The coconut is merely the ‘manifested excuse’. Its only function is to serve as mutual excuse for both parties to draw themselves away from the argument. It is a perceived external, obvious, objective reason to stop the argument and turn the attention to. The coconut, in this case.

Next time when you found yourself in a similar situation, when you don’t want to argue further, at the same time you just couldn’t surrender unconditionally, try to be a bit more creative, exercise your coconut principle.

Of course, after the heat was gone. “Girls, let’s talk about how we could have fixed the matter earlier on!”


http://www.educationpost.com.hk/resources/mba/130704-mba-people-coconut-principle
----------------------------------------------------------------------------------

Review:-

Root cause of conflict
1. Different goal and expectation
2. Interpersonal conflict
3. Uncertainty about authority

Conflict resolution mode
1. Withdrawal (avoidance)
2. Forcing (power)
3. Smoothing (suppression)
4. Negotiation (compromise)
5. Confrontation (problem solving)

Principled negotiation (Ury & Fish)
1. separation people from problem/issue
2. focus on interest
3. before try to reach agreement, invent option for mutual gain
4. insist on using objective criteria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FW] 如何消除戾氣,諸事不順?

戾氣, 不屬於剛暴之氣, 而是屬於刀刃的刃氣。

很多人身上都旋繞著戾氣, 有這個戾氣, 命運就不會通達,大事小事就會不順利, 因為眾鬼神討厭, 所以都想來阻礙挪揄, 別人來做就是順, 你來做就問題百出, 非常不順。

並且戾氣是傷害身家性命的, 就像一把白刃, 不但會傷自己, 還會傷到至親, 乃至一切靠近自己的人.


 大家知道怎樣消戾氣嗎? 戾就是逆,逆的反義詞就是順。

所以要消掉戾氣, 必須要從順父母, 敬先賢, 尊上司, 敬長輩, 禮平輩開始, 這一切就離不開一個順字.


 如果一個人不順親長, 他身上的戾氣, 永遠消不掉。

如果一個人肯用一年的時間, 順父母, 順上司, 順先賢長輩, 順一切眾生, 他三十年的戾氣也能滅除干淨。


你改得了態度, 就改得了心,你改得了心, 就改得了命。


 【姻緣大忌】你為什麼會承受感情上的巨大痛苦?

這是小時候到現在, 一直在習性上抵觸頂撞父母長輩的緣故。

你小時候言行割傷了父母師長的心, 成長過程中就要被最心愛的人割傷心靈, 承受情苦的煎熬。

你越是高聲大氣, 不耐煩, 抵觸父母長輩, 就越是遇到地獄般痛苦的感情。

 你對父母的每一分惡氣, 惡話, 都會由你最心愛的人百倍割傷還給你,直到還盡,這個人就不會再折磨你了。沒有對象的, 你自己所受的煎熬還,夠頂撞父母(的債)了, 對象也到來了。

 我可以為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
父母, 長輩, 上司是什麼呢?父母生我, 所以是生助我; 長輩, 上司, 長生幼, 也是生助我;
 感情對象是什麼呢?對象, 對象, 相對之象, 就是對沖我;

沒有父母師長生助你, 對象來和你較量, 你就要受欺負。所以想要姻緣好, 第一個就是不要再抵觸頂撞父母師長, 讓父母師長來生助你, 這樣感情就欺負不了你
 你現在開始, 立刻改, 一年, 好姻緣就到。

如何讓子孫貴?
你要貴, 那麼你就不能輕賤其他人, 否則你這個貴氣長養不起來。
 1. 孝順父母:
實際表現在柔軟可愛、不頂嘴、不抵觸、不頂撞、不發脾氣、不當面反駁,有話好好說、婉轉說。


2. 孝順長輩:
實際表現在恭恭敬敬、不頂嘴、不抵觸、不頂撞、不發脾氣、不當面反駁,有話好好說、婉轉說。


3 禮敬上司, 一切師長.
上司叫做什麼就要認真仔細地做、願意地做,實際為上司分擔責任、分擔他的壓力,要知道上司的壓力是下屬的總和,工作上多尊敬上司看法和見解、多學習,對師長也是如此。


4. 禮敬天地, 尊敬先賢, 聖人, 切不可謾罵,不可有意搜集惡處來立新說诋毀。

這一條大家可一定要做到, 還要教育子女做到, 否則他長大了, 學習差, 工作差, 左右都是困境, 子孫都不學好, 為什麼呢? 不尊賢就斷了和聖賢知識的緣分, 不尊先就斷了受提攜的緣分。


5. 禮敬一切萬物, 一切生靈, 欣賞他們的美。

 三代如果做得到前四條, 子孫必貴。做得到第五條, 沒災難。

 不要輕意惹父母生氣、惡口,不然後果很嚴重!

 如果有人為了得到福德, 恭敬的供養100位高僧, 100位神仙, 100位善人, 用無數的寶物供養百千劫, 所得到的福德, 還不如用一點點東西供養孝順母親的百千萬分之一。

 反過來說, 如果不順父母, 背棄父母恩, 讓父母生怨恨的念頭, 讓母親說出生氣的惡話, 那麼自己馬上就會墮落在地獄, 餓鬼和畜生道。

 世界上最快速的是猛烈的風, 但是怨恨的念頭毀滅福德的速度比這風還要快, 一切如來,、金剛、天人、神仙都救不了你, 保護不了你。



有人說,我沒有墮落在地獄道, 我現在好好的。想想自己的感情是不是痛苦?工作是不是不順利?進財是不是不如意?(如果諸事不順) 這就已經身在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了。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4/39653.html